瀘州垃圾焚燒廠 每天發電30多萬度 既環保又創收
瀘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每日能夠發出30多萬度電,并且已經與國家電網并網。這個發電廠是被列入《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中的,也是省市重點建設工程。目前,該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工藝處于西部領先地位,那么,它是怎樣實現環保達標排放的呢?
目前,位于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新樂鎮長安村的瀘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每日“吞下”的850噸生活垃圾,可以發出 30多萬度電。由于電廠已與國家電網并網,發的電除了廠區自用以外,還上網銷售。
7月14日,有媒體實地探查了瀘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打探垃圾轉變為電能的過程,同時也探秘這座西部領先、全省一流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是怎樣實現環保達標排放的。
瀘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
每日處理生活垃圾850噸發出30多萬度電
隨著瀘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投用,以前填埋廢棄的垃圾,如今已經變廢為寶,成為可以直接產生經濟價值的電能。瀘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投用,標志著瀘州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實現了由填埋到焚燒的歷史性轉變。
垃圾經過焚燒如何轉變為電能?瀘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負責人楊永謙講解了垃圾焚燒發電的整個過程。
首先,密閉的環衛垃圾車通過物流通道進入廠區后,先通過地磅稱重計量,然后倒入垃圾接收跨中進行儲存。“一般會儲存3到5天,目的是為了將這些“新鮮”垃圾中的水分過濾出去,提高垃圾焚燒的熱值。”楊永謙說。
經過幾天的儲存后,大部分水分已過濾掉,垃圾吊車會把垃圾從垃圾接收跨里調到垃圾焚燒車間里去進行燃燒。焚燒車間里有一個鍋爐,可以通過余熱利用鍋爐進行發電。汽機房挨著焚燒車間,蒸汽會通過管道送到汽機房里,產生熱能進而轉化為電能。
據介紹,瀘州市建成區垃圾已全部清運進廠,納溪區、瀘縣部分垃圾清運進廠,項目自2015年12月28日正式啟動投運至今年4月底,垃圾入廠量累計34余萬噸,上網電量累計8025萬千瓦時,工廠負荷率為75%。
瀘州垃圾焚燒發電工藝西部領先、全省一流
據了解,瀘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列入國家發改委《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是省市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占地150畝,設計規模為1500噸/日,分兩期實施,目前一期項目已建成投用,規模為1000噸/日。目前,瀘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工藝處于西部領先,全省一流。
由垃圾焚燒取代傳統的填埋方式,是怎樣實現環保排放的呢?楊永謙把垃圾焚燒過程形象地稱為“一進四出”,就是把垃圾運進來,通過焚燒過程產生四種物質——煙氣、水、飛灰、爐渣。通過處理,垃圾焚燒產生的四種物質全部實現了無害化處理。
據介紹,垃圾焚燒過程會產生有毒有害煙氣,但經過垃圾焚燒發電廠內的煙氣凈化工藝,目前煙氣排放指標全面達到歐盟2000的標準,比國家標準更高。焚燒發電廠內的煙氣處理在線監測系統,實時監測煙氣排放指標,并與國家、省、市在線監控系統實現聯網,環保部門可隨時監控排放情況。同時,垃圾焚燒發電廠還通過LED電子公示牌、網站等,實時更新并向公眾發布排放指標數據。
垃圾焚燒發電需要用水,從永寧河抽水到廠區的工業水池后,就成為蒸汽發電的工業用水。廠區的出水分滲濾液和生活污水兩部分,通過污水處理實現清污分流,回用水進入循環水池,再次進入生產流程,從而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
“焚燒產生的飛灰中含有二惡英,是有害物質,通過處理能實現自然分解。”楊永謙說,目前垃圾焚燒發電廠采用往復式機械“爐排爐”燃燒工藝,溫度保持在850度到1100度之間,而二惡英只要溫度在800度保持2秒即能自然分解。
同時,焚燒產生的煙塵通過布袋除塵、過濾,留下飛灰,再通過固化達標后,進行填埋,實現無害化處理。最后,焚燒發電產生的爐渣,進行綜合利用后成為建筑原料。
“瀘州市垃圾焚燒處理廠主要目的是達到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瀘州人民留下一片青山綠水。”楊永謙說。
原標題:【記者調查】瀘州垃圾焚燒發電廠如何變廢為寶?
相關資訊
- 客戶參觀我公司脫銷設備工程現場
- 恭喜河北滄州脫銷設備代理與我公司簽約
- 蜂窩式催化劑的脫銷技術特點和適用條件
- SCR煙氣脫硝-選擇性催化還原脫硝法
- 玻璃窯爐脫硝技術
- 大業聯合SCR脫硝技術
- 大業聯合新能源低溫脫硝專用設備
- 德州:汽車噴漆必須配廢氣處理措施
- 環保部介紹三大環境熱點問題 多措并舉落實環保法
- 李干杰:“五步法”增強大氣防治督查效能